查看原文
其他

虚开又骗补!新疆棉纺业“害群之马”被清除


  在优质棉重要产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,一些棉纺企业精心制造“正常经营”表象,暗里一方面虚构籽棉收购业务,自己给自己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;另一方面根据棉纺产业优惠条件弄虚作假,虚开发票,违规套取财政补贴,收取开票费。这一骗局最近被税务机关利用大数据技术揭穿,已挽回税收损失1.5亿元。



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我国优质棉重要产区,目前在该州注册的棉纺企业已有600多户。

  

  最近,以盛产优质棉著称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(以下简称巴州)发生了一场打击棉纺企业虚开发票、骗取财政补贴的战斗。

  

棉区引来众企业,有人骗补并虚开发票


  巴州是我国优质棉重要产区,2017年棉花种植面积已达到320万亩,目前已有棉纺企业642户。然而,在这个繁荣的市场中,有人打起了虚开骗补的主意。

  

  今年4月底,国家税务总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税务局(以下简称巴州税务局)收到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20户打虚打骗案源,涉案企业全部为棉纺企业。

  

  针对这一情况,巴州税务局决定对棉纺行业展开深挖细查。

  

  通过侧面了解,税务人员听闻,巴州有棉纺企业弄虚作假享受国家扶持棉纺产业的优惠政策,违规套取财政补贴,虚开发票。

  

从大数据找突破,筛出79户高风险企业


  巴州税务局高度警惕,考虑到不法分子通常作案隐蔽,反侦察意识强,为避免打草惊蛇,决定先做好案头分析工作,争取从大数据中找到突破。

  

  一方面,依托金税三期系统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等信息系统,筛选、集成靶向指标,根据指标选案;另一方面,结合巴州税务局搭建的棉纺织业个性化管理模型,全面剖析棉纺行业和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。在此基础上,实行四级风险管理应对措施,综合反映靶向企业的税法遵从情况,同时与基层局共享对有关基础数据的分析方式和成果。

  

  通过对20户案源企业上下游购销业务的逐一分析排查,该局筛选出79户企业。这些企业存在开票变动幅度明显、购销业务有违常规、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风险高的特征。

  

  此后,针对这些企业的专项检查启动。

  

  为做好这次专项检查工作,国家税务总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税务局相关领导先后3次到巴州督导,对办案方向、证据定性等方面提出建议;巴州税务局党委专题部署检查任务,多次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,争取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办案机制。

  

传统检查遇阻碍,从记账凭证中找棉农信息


  “一开始,我们按照传统方式查案,但查了几户企业后发现,这些企业的注册资金与用工人数、经营规模都很匹配,票流、货流、资金流也都完全一致,看不出什么问题。”巴州税务局稽查局检查一科科长席水莲说。

  

  基于这种情况,检查组转而通过询问寻求突破。但几经询问,只得到一个有价值的信息,即多数被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实际经营人的亲戚或朋友,这些人大多是同乡。显然,在巴州,棉纺行业企业已经形成家族化、同乡化的趋势,从口供上打开缺口的想法不切实际。


检查组通过《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》发现一些企业申报信息有假。

  

  意识到这一点,检查组决定从细微处找疑点。他们逐笔核查被查企业的会计记账凭证,发现有部分企业的收购凭证资料中,农民的种植面积信息是通过对《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》截图打印出来的。检查组随即到田间地头,连续10天核实了100余农户,最终查实:有关企业开具的部分收购发票上列示的农户,实际上并没有向该企业交售过籽棉,是企业对《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》截图进行信息篡改后,伪造了收购棉花凭证,并据此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。

  

  这意味着,案件找到了突破口。

  

  为深入了解涉案企业的作案手段,检查组登录网络,对《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》的种植面积上报系统、棉农交售信息查询系统等各功能模块仔细研究,彻底搞清楚了从实地核查棉农土地面积、棉农交售棉花、加工企业开具收购发票到发放补贴各个流程的细节。

  

多部门联动,完善证据链条挽回上亿税款


  案件最终能否查实,资金流成为重中之重。然而,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巴州中心支行的查询数据权限不够,无法根据检查组的需要提供有关资金流数据。


  

  得知这一情况后,新疆税务局稽查局马上与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市中心支行联系,选派巴州税务局2名检查人员到乌鲁木齐市各家商业银行进行账号查询。乌鲁木齐市各商业银行按照相关规定,在1周内查询企业银行账户500余个、银行流水信息数十万余条。比对分析有关资金回流证据与物流证据,检查组确定这些证据相互印证,使涉案棉农企业虚开发票的证据链条更加清晰。

  

  调查至此,巴州税务局决定请警方介入。6月12日,该局与巴州公安局经侦支队组成“6·12”税警专案组。税警双方研判这个特大虚开案件的情况后,拟定了周密措施。6月20日晚上,警方采取集中抓捕行动,成功控制犯罪嫌疑人7名。

  

  “此后,专案组多次召开税警协调会议,组织骨干力量对重点犯罪嫌疑人展开心理攻坚和深挖扩线工作,结果又锁定团伙成员50余人。”巴州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尼木才仁告诉记者。

  

  专案组最终查实,有16户棉纺织企业一方面虚构籽棉收购业务,自己给自己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;另一方面伪造棉纱棉布销售业务,对外虚开棉纱棉布销售增值税专用发票,非法获取开票手续费,骗取纺织服装产品出疆运费补贴。为扶持棉纺行业发展,巴州针对棉纺行业企业推出了多项财政补贴措施,企业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即可申请享受。其中,纺织服装产品出疆运费补贴的条件之一是,企业要有对外销售棉纱棉布的发票。于是,这些不法企业便对外虚开棉纱棉布销售增值税专用发票,由此既获得财政补贴,又获得开票手续费,共涉嫌违规骗取财政补贴4060万元。

  

  案件查实后,巴州税务局专项检查组深入分析涉及发票的流向数据,逐级追踪,在取得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通过协查系统向全国15个省发出了306份确定虚开函,涉及发票5000份,由此挽回国家税收损失1.5亿元。

  

后 记


案件产生后续效应

  

  “这次巴州税警双方查处的虚开发票大案,意义重大,可以说是清除了危害巴州棉纺行业发展的害群之马,规范了行业秩序,为我们规范经营的棉农企业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,我们对此拍手称快。我们有信心借‘丝绸之路’的东风,创出新疆棉业的优质品牌。”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毕桂荣向记者表示。

  

  巴州金富特种纱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文丽对此有相同感受。她说:“巴州大力支持我们棉纺企业发展,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国家优惠政策,实施骗税和虚开发票违法犯罪活动,这严重影响了我们正规企业的经营。这次巴州税警部门对非法企业的打击行动,优化了营商环境,我们更有信心做大做强了。”

  

  “我们不能仅就查案而查案,规范行业税务管理才是重中之重,此案查办体现了这个思路。”在案件查办结束后,巴州税务局局长师永革说。他指出,这次查处行动,巴州税务局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入手,借助金税三期系统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,发挥大数据在案源筛选上的优势,准确地定位疑点企业,并通过棉花收购企业评估模型精准地对风险企业采取了管理措施。据悉,在此案查办结束后不久,该局在尉犁县组织召开“纺织、棉花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自查、自首”大会,倡导诚信纳税。通过此案查办,该局进一步丰富了棉纺行业风险评估模型,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过查处一个行业的违法企业、规范一个行业税收秩序的目标。



本报记者 李文 通讯员 张后伟 牛昆

来源:中国税务报

责任编辑:易敏敏  (010)61930075


 更多


申报20万,隐匿2000万!“小”粮店的大生意“见光”了

划重点!央企常见税务风险点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